一门学科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的构建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确定就成为审计理论结构构建的关键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对理论结构逻辑起点的一般性特征没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导致了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选择与确定的不当。本文拟从分析理论结构的一般性特征入手,揭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从哲学的角度讲,逻辑起点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全过程出发点的概念、范畴或判断,也称为上升的起点。这里的抽象是思维中的抽象,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属性和关系的抽象规定,具有相对简单性和相对隔离性,思维抽象揭示了客观事物的第一层本质;这里的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是客观事物各种一般规定性统一的反映形式,它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思维的具体则揭示了客观事物的第二层本质和更深层本质。
逻辑起点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它的实质内容表现为该体系中最抽象、最一般、最简单的思维规定。
第二,它是自己所处体系中的直接存在物,即它必须是不以该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和前提的范畴,而任何其他范畴却必须以它为基础和依据。
第三,它应该揭示“细胞”形态的内在矛盾以及对象整体的一切矛盾萌芽。即是说,起点范畴本身所包含的矛盾是整个范畴体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整个体系也不过是这些矛盾在各种条件下合乎逻辑的“生长”和运动。
第四,它与形式逻辑系统中的公理不同,它既不是任意的和暂时承认的东西,也不是随便出现和姑且假定的东西,而是为后来的事物运动过程所证明把它作为逻辑开端是正确的。
第五,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逻辑起点范畴作为它所在系统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同整个体系发生着多方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方式如何,不仅规定着整体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起点范畴在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注:苏越著,《科学发现中的逻辑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9-290页)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所确定的逻辑起点诸如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审计本质等均不具备上述特征。
一些学者主张以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主要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审计假设是审计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但不是理论推理的逻辑起点。审计假设是被决定的,逻辑起点必须是“不以该体系中任何其他范畴为中介和前提的范畴”。(注:苏越著,《科学发现中的逻辑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9页)
有的学者把审计环境作为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按照系统论观点,审计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把审计理论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审计系统以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中去。但是,审计环境不是审计本身,它并不能成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
许多学者认为审计目标是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审计目标虽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素,但是,审计目标亦是被决定的,即决定于审计的功能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说明由审计目标还不能推出审计理论结构的全部要素,因而亦不能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由于审计目标能起到引导审计系统运行的作用,才使得人们误以为其就是理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持审计本质是审计理论结构逻辑起点观点的人最多。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然而把审计本质直接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则有很大的局限性。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审计本质不具备作为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诚如前所述,逻辑起点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出发点,这里的抽象是思维中的抽象,这里的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揭示了客观事物更深一层次的本质,思维的具体是结果,只能是末尾,而不是逻辑的起点。审计本质揭示的是审计这一事物更深层次的规律性,因此它不能直接成为逻辑起点。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说明审计本质、审计目标等均不适合作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必须依循逻辑起点的基本特征去寻找,在这方面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便提出了《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即“商品”。然后运用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以商品为起点建立起《资本论》严密的逻辑体系。“列宁一再指出,马克思是从商品交换-这个最简单的现象,资本主义主义社会的这个‘细胞’的分析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萌芽)。”(注:苏越著,《科学发现中的逻辑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94页)“剩余价值所体现的矛盾-萌芽的形式包含在商品之中。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从这种充分发展了的矛盾中,寻找它的历史渊源,揭示它的萌芽形式,从而形成辩证的逻辑起点范畴。”(注:苏越著,《科学发现中的逻辑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03页)同样,我们也应该从审计产生的历史渊源中去探寻审计的萌芽形式,从而找出审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根据我们的研究,从审计产生的历史看,审计的萌芽状态是信息认证。
审计是由原始的会计信息或经济信息的认证活动发展而来的。从信息认证的产生到审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与演进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究就从会计及经济信息的认证开始。
1.所有者的自我认证当所有者拥有的财物数量很少的时候,他们自己来管理这些财物,财物的所有权和管理权是合一的。在管理过程中,由于财物的数量很少,所有者凭头脑的记忆足以满足对少量财物和简单经济活动管理的需要。而当其所拥有的财物数量增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增加,头脑的记忆能力不能胜任时,所有者便借助头脑以外的其他载体如骨片、石片、杠杆上刻痕进行记录。这一点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表现的尤为突出。
我国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在所著《会计史教程》一书中指出:在生产剩余物品出现以前,原始部落的生产与分配活动尚处于极其简单的状态,部落里的头人仅凭头脑记事或者在心内筹划,并通过语音与手势表达的配合,达到处理有关事项的目的。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由于生产剩余物的出现,原始部落里的经济关系随之复杂化起来。客观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在头脑之外的自然界去寻找帮助进行记事的载体,以及进行计量、记录的方法了。(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表开始运用诸如刻记、绘图、结绳等简单的记录方法来记录部落里的生产和分配活动,从而形成了简单的原始的会计记录,发生了简单的会计行为。
会计信息无论是在远古还是当今都是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记录与反映。人们要形成会计信息、提供会计信息,也都是为了更有效的管理经济活动。如果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会导致管理的失误,从而损害财产或资产所有者的利益。所以会计信息的记录与反映是否正确自然需要检查、验证。
在人类的会计行为产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公有制,氏族首领受氏族成员的推举来管理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活动。在原始社会所处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的氏族长要周密地考虑猎物的分配与储备问题。“为了合理的进行这项工作,氏族长必须围绕具体的数量进行筹划,而筹划活动的具体进行过程便是计量、记录方法的具体应用。”“氏族长不仅要在成员中明确进行分工,在相关事物环节之间进行协调,而且要在事后进行检查。如对于狩猎活动,猎人必须向氏族长如实报告获取猎物的数量,而氏族长也必须对全部落负责,针对报告进行清点、检查与核实。”(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页)“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及私有制的出现,围绕私家财产考核的家计活动便逐渐开展起来。”(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可见,在会计的萌芽阶段,所有者或所有者的代表是自己对其所管理的财物进行会计记录,并在记录的同时对会计记录与实物是否一致、相符进行核对。所以,此时的会计信息认证是由财产的所有者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是一种自我认证。
2.所有者对他人的认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财产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形成的空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所有者再欲自己直接管理自己的财产已越来越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另一方面,在经济上他已有能力承担指派他人为其管理财产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因此,所有者开始将自己的财产交由他人来管理,所有权与管理权发生了分离。受权行使财产管理权的管理者要按照所有者的要求报告所管财产的有关情况,以便所有者及时了解自己财产增减变动状况。但是两权分离以后,财产的管理权从其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由管理者掌握,管理者了解和占有全部的财产信息,而财产的所有者则不完全知道,因此而形成了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管理者将有关的管理信息,有关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向所有者报告。然而,由于所有者不了解其财产的管理状况和增减变动的情况,这就为管理者操纵有关信息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一旦管理者的行为出现差错或企图占有所管财产等情况发生,即会引发管理者操纵有关信息的主观动机,进而掩盖其损害或侵占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为了防止管理者提供虚假的经济或会计信息,加强对管理者管理行为的控制,所有者要对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认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两权分离的最初阶段,经济活动、管理活动都比较简单,数量也比较少,记录与反映这些活动的会计信息信息量小,因此对其认证的工作量不多,技术性要求不高,所有者完全可以自己承担,还不需要指派他人代理。从“公元前三千年以前的伊拉克神庙里的那些账单已可见,账单系出自专人之手。”(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在奴隶社会,欧洲庄园经济中实行的是一种受托责任的管家制度。“庄园里的经济决策权握持于奴隶主手中,而管家则执行奴隶主的决策指令,对整个庄园经济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庄园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会计报告制度,它要求管家必须定期向奴隶主提交会计报告,并在报告中作出必要说明,以接受奴隶主对他的监督,而奴隶主则根据会计报告检查管家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83页)此时的会计信息认证是由财产的所有者亲自对他人即财产的管理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实施的。
3.所有者委派他人认证如前所述,审计是由会计信息的认证活动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通过探寻会计信息认证活动发展的过程来探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不论是所有者对自己记录的会计信息进行自我认证还是对他人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亲自认证,还都是审计的萌芽阶段,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审计。只是到了所有者委派他人对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认证的阶段,审计才脱胎于会计信息的认证行为,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专门的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有者拥有财产的数量越发增加,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导致记录和反映管理活动、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量越来越大、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难以掌握认证所需要的方法和技能,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施认证,他便委派他人代为行使认证的权力。另外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会计信息认证由所有者附带进行到委派他人进行,有其更为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既国家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原来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劳动过渡到了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当个体劳动成为可能并日益盛行以后,生产工具、牲畜等生产资料也从公有逐渐转为个体家庭所有。同时,劳动产品也由公有财产逐步转变为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日益扩大,劳动产品开始出现剩余,这使得交换产生并日益频繁。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又引起了财产占有的不平等,那些在氏族公社中担任氏族长、军事首领的人利用职权之便大量侵吞公共财产,多占在部落间战争中掠获的财物和战俘,对其他氏族成员的财产亦巧取豪夺。这部分人逐渐富裕起来,成为氏族中的贵族。在氏族的一般成员中,由于各个家庭占有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多少不同,劳动能力的强弱不同,也产生了贫富两极分化。
社会财富开始日益向少数贵族手里集中,这些部落中的贵族为了满足对财富的贪欲,为了维护自己已获得的利益,便逐渐控制部落的领导机关,扩大自己的权力,并利用职权为掠夺其他部落的财产而经常发动战争,以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为了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就要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力,获得凌驾于部落组织机构之上的统治地位,而将部落的管理机构变成其统治与专政的工具,国家从此产生了。这时,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的贵族阶级既是所有者又是国家的统治者。国家统治者所拥有的财产数量巨大、形成空间广泛、耗费频繁,必须委派专门的官员实施管理。由于国家统治者有更多、更重要的国家大事要决策和管理,已经再没有精力对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认证,他便委派有关的官员来实施这种认证。
古代印度的孔雀帝国时期,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城市管理机构和部门中,有“‘一大批监察官及其下属官吏’的设置,监督官是国王的耳目,他们渗透到各地、各部门着重于各个方面的检查,已具有后世审计官员的作用。”(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从公元前443年开始,每隔四年,罗马统治者要从最有工作成绩的,而又与执政官地位相当的人中选举任期为十八个月的监察官两名,负责公民调查及估计公民的财产,以确定公民的等级,进而依此确定应征税收的数量。此外,监督官还参与制定国家预算、监督日常运行之中的国库开支。”(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我国的西周时期,在天官之下设有宰夫一职。宰夫依据国家法规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旬终,则令日成,”“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注:《周礼。天官。宰夫》)
从各文明古国的上述情况来看,当时会计信息的认证尚不是被委派官员的专门职责,都是由其兼管或在政绩监察的过程中附带进行的。但是,会计信息的认证活动毕竟从所有者的活动中分离出来,由所有者自己承担转变为由他人承担。只有实现了这种转变,审计才能从会计信息认证活动中脱胎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人类活动。就我国周朝时期宰夫所负担的职责而言,既有审计又有监察,审计只是其全部职责的一部分,因此还不能说宰夫是严格意义上的审计官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却具有审计的性质,可以视为我国审计工作的滥觞。”(注:王德升、阎金锷主编,《审计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4.所有者委派专人认证会计信息的认证作为社会经济监督的手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为审计的。只有当会计信息的认证活动从相关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职能时,真正意义上的审计才形成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经济信息大量增加,复杂程度大大提高。在我国的唐代“户部尚书控制国家财政,在财计方面进行全面统治。户部本司编制户籍计账,先依此作出预算,再据此征收赋税;国库则实行分签、分管、分算,凡钱帛之类财物入库于太府寺,其发放持金部签批凭据;凡粮谷之类财物入库于司农寺,其发放须持有仓部签批凭据;各库独立核算,定期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其整个核算受制于度之,形成内部监督制度。”会计信息数量的增加、其形成的复杂程度提高,亦使会计信息的认证的工作量增加、技术性要求提高,客观上产生了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需要。另外,长期的审计实践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会计信息认证的重要,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开始从国家监察工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专门机构、专门官员实施的专门职能。在我国“最早的审计机构叫比部。比部之设,始于魏的比部曹,但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则在隋、唐。隋在尚书省下设比部,职责是稽核文账,考核官吏政绩。……唐的比部直辖刑部,对于户部所属度支、太府、金部、仓部所管的一切财物出入,都要经过比部审核。”(注:李鸿寿等著,《审计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在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监察与审计分开,并形成配合关系。”(注:郭道扬著,《会计史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进入中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的国家审计有了很大的发展,也相继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十一到十二世纪时期,英国在财政部内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负责审查王室的财务收支和公共资金的管理,在十四世纪初期,英国任命了一位主要发挥审计职能的主计长,在同一时期的法国和意大利也出现了专职审计人员和专门的审计机构。”(注:徐玉棣著,《国家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这些都标志着信息认证的专门化。
5.所有者设立独立机构认证审计发展到专门职能阶段,虽然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但是这种审计机构或隶属于政府的财政部门,或隶属于政府的其他行政部门,当审计行为涉及到这些部门,往往会受到这些部门的干预,因而缺少应有的独立性,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到十九世纪,欧洲、北美的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国家审计机构也相应发生了变革,开始从国家行政部门或财政部门中独立出来,脱离行政序列,而进入立法或司法序列。前者使审计机构隶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后者使审计实施带有司法性质,都加强了审计的独立性,是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典型形式,人们把这两种形式概括为“立法型”和“司法型”的国家审计制度。
“英国是最早实行立法型国家审计的。其监督行政部门的权力由议会掌握。1886年6月28日,伦敦议会通过的《国库和审计法》是这一类型产生的主要标志。依据该法案,凡是英国财政收入,均以国库公款的名义,存入英国和爱尔兰银行;它的所有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英王,并受议会的监督。该法案还规定,政府的一切收入,应收代表议会,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主计审计长实施审查,主计审计长由英王任命,但只有通过议会两院的同意,令其才能辞退。”(注:《世界主要国家审计》编写组编写,《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立法型审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在美国。美国于1921年6月10日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依据该法案,在美国国会之下,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构-美国审计总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简称GAO),同时撤消财政部的审计长和审计官,并将这两项职权全部移交审计署,从而使国会进一步强化了自己的监督权力。审计署独立于行政部门之外,负责对政府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并就联邦政府的运转情况向国会提出报告。”(注:《世界主要国家审计》编写组编写,《世界主要国家审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6.所有者委托独立机构认证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三个分支,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这三种审计发展的基本脉络是相同的,但最终结果则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所有者与管理者、所有者与审计者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差异。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所形成的审计关系中,所有者与管理者或经营者之间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所有者是将管理权或经营权授予管理者或经营者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或经营者之间的地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是不平等的。所有者直接掌握着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任命权,为了了解和掌握经营者或管理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有者委派专门的人员对经营者、管理者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认证,进而形成了所有者和审计者之间的行政上隶属关系,所有者以任命方式授权审计者实施审计。两者之间是以行政命令为基础的授权代理关系。而民间审计的审计关系中,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以契约为纽带的代理关系,两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决定了所有者无权直接任命经营者,只能是委托其经营。亦不能直接派人对经营者的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只能委托他人代理,使所有者和审计者之间形成了委托关系,所有者以聘请方式委托审计者实施审计。两者之间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民间审计建立在以契约为纽带的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之上的,使得审计者既独立于所有者也独立于经营者。所以,民间审计的会计信息认证有自身的特点所有者委托独立的机构或人员的认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审计是由会计信息及相关经济信息的认证发展而来的,这种信息的认证活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由所有者的自身行为转化为他人的行为进而演化为审计。会计信息认证活动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被认识、被发现,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它,最终使其成为一项独立的人类活动,此时,审计才真正诞生了。综上所述,审计是主要对会计及相关经济信息的认证活动,这种认证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与专门性。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